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中評社】國民黨黨史館翻出壓箱寶 吳稚暉手寫注音符號表

吳稚輝
國民黨黨史館近日彙整黨史資料時發現,黨國元老吳稚在1912年參與擬定注音符號時,留下手寫注音符號的底本、樣張與試寫紙,讓台灣流行近百年之久的注音符號,得以重新了解其中奧妙之處與深層的文化內涵。

黨史館近月來針對黨史資料彙整,發現黨國元老、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吳稚暉,留下總數達1萬2722件文物,其中大部分是研議、設計注音符號的手寫稿,其次是和總理孫中山、總裁蔣中正、主席蔣經國、名書法家于右任等中國近代重要聞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少部分是吳稚暉的隨身衣物、生活用品。 

黨史館主任王文隆表示,注音符號創始人為晚清國學大師章太炎,章以篆體為本設計出一系列的音符,目的是為了改善中文字“無音可讀”的缺點,當時稱為注音字母;外界只知道吳稚暉是將《中華民國憲法》交給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人,卻很少人知道吳稚暉後續推動擬定使用注音符號、推廣“語同音”的重要推手。 

吳稚暉手稿注音符號的字源與提案手稿。

吳稚輝手寫注音符號對應英文發音。

他指出,1912年為了統一全中國的語音,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號召成立讀音統一會,商請吳稚暉負責籌備。1913年2月15日吳稚暉受讀音統一會成員推舉擔任議長,展開注音符號設計的工作,當時參考日本的拼音辦法,希望將讀音統一,以利推動國語運動。 

他說,吳稚暉當年在規劃上花費不少心力,從聲母、韻母、介母三個部分挑選出簡單易懂的符號,作為拼音的基礎,從此成為大眾所慣用的注音符號。吳稚暉除了在注音符號的編製上著力甚深,也不遺餘力推廣注音符號。 

他表示,1918年11月教育部頒布的“注音字母表”共有注音符號39個,現行注音符號為36個,消失的3個注音符號是“万”(v)、“兀”(ng)、“广”(gn),都是比較少用、只在方言拼音中用到,因此這個3注音符號被省略掉;當時“注音字母表”沒依現行慣例排列,也沒有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的設計,1919年後重新排列才有現在“ㄅㄆㄇㄈ”的順序。 

王文隆指出,吳稚暉1919年參與國語統一籌備會(後改為國語推行委會),提出推行注音符號的任務、方案、辦法,修訂標準音,審定《國音常用字》等多種國語書籍,經頒布成為國家推動國語根本;又在各國立師範學校增設國語專修科;編製《漢語拼音表》、《注音符號》一類的通俗教材,力圖國語推行的通俗化、簡易化、普及化,奠定了“語同音”的基礎。

資料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
撰稿記者:倪鴻祥
刊載日期:2014.2.2
引用連結:連結


民國人物在台灣的歲月~吳稚暉 (武顯貴資料收集)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吳稚暉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注音符號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5元相片掃描館」
用心感受老照片的熱力,用手重現老照片的風華!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