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季蕉森:施伯母,妳就是我的恩人

季蕉森與施伯母合照

1949年還是中學生的季蕉森,跟隨著國民政府來臺。

那時政府為了怕這群播遷來臺的學生無法繼續升學,當時要求臺北五個省中開辦了春季聯合招生,讓季蕉森能順利進入成功高中就讀。

後來季蕉森考上臺大機械工程學系。在大學四年中,為了家人,利用周末擺攤賣魷魚干,擔任家教,維持生計。

在一次教書時,學生家長施伯母跟他說了一句話:讀工程學系不出國留學很可惜。

當然,季蕉森也跟這位施伯母說,家裡經濟狀況不好,沒有能力出國留學。

在施伯母多次的鼓勵及提醒後,有一天施伯母決定幫忙讓季蕉森到美國留學,這段恩情讓季蕉森永生難忘...

季蕉森得博士學位時,與女兒合照

請點選故事連結,至原始網頁瀏覽「影音檔」與更多「照片」!

故事名稱 / 施伯母,妳就是我的恩人
故事編號 / 2013000399
發佈日期 / 2013/11/28

上傳者 / 執行團隊
敘述的主要人物 / 季蕉森
敘述者 / 季蕉森
蒐錄者 / 台北駐地記者
說故事地點 / 臺北市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萬華故事館「指南萬華特展」

萬華故事館「指南萬華特展」

展覽緣起:
1970年代所設立的青年公園,為周邊眾多的眷村與國宅,及至大臺北地區之居民提供當年最新穎的休憩設施。然時光芢苒,青年公園設施多已老舊。本特展所處之閱覽室,即重新整建作為「萬華故事館」,以彰顯南萬華的地方發展歷史、人文風情與庶民文化。

開館首展,推出「指南萬華」,意指回味過往、指向未來、看見南萬華。南萬華所在的地域空間,以西藏路以南,新店溪所圍,昔日舊稱的加蚋仔、南機場等地區為主,今日分成東園與青年等兩大次分區。

指南萬華特展,除取南萬華之同音外,更希望藉由前述「指南」一詞所寓含的引領、指引之意,盼能通過展示地圖和老照片、模型與影片,以及空拍圖和插畫等,回溯南萬華地區的過往風霜,拾取南萬華地區居民的共同記憶,在南萬華地區歷史人文的豐沃土壤裡,紮根生芽,開出屬於南萬華地區的風華。

指南萬華特展
時  間:3/29(六)-11/30(日),週二至週日09:00-16:00,自由入場
地  點:萬華故事館(臺北市萬華區水源路199號)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archicake design 築點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刊載日期:2014.3.18
引用連結:連結



老地方新活力 交融今昔記憶 訴說南萬華故事


「5元相片掃描館」
用心感受老照片的熱力,用手重現老照片的風華!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蔡杰峰:奶奶留給我的寶藏 奶奶的聲音是南投人的記憶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蔡杰峰:奶奶留給我的寶藏1

你有寶藏嗎?蔡杰峰興奮地分享他的寶藏-「南投戲院,飛燕金刀,隆重獻映,歡迎光臨,謝謝!」這段臺灣國語的電影錄音廣告,就是奶奶留給他最珍貴的寶藏……

對大部份南投人而言,外觀樸質的南投戲院,是個充滿童年歡笑的地方;對蔡杰峰來說,這裡除了是他小時候和堂兄弟玩耍的遊戲空間外,也是生養他的「家」。對「家」的情感,自然比他人濃厚。

他說:「民國26年,爺爺找友人集資成立了悅舞臺(南投戲院前身),當時以皮影戲、歌仔戲等民俗戲劇起家,也上映過黑白電影、到民國四零年代才改建成今日的南投大戲院。」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蔡杰峰:奶奶留給我的寶藏2

而奶奶陳彩霞自開業以來,堅持自己獻聲,為即將上映的影片錄製宣傳帶,透過廣播車,可愛的臺灣國語,響遍南投大街小巷。她那親切感十足的聲音,成了蔡杰峰在異鄉與同鄉人的共同話題。奶奶的堅持,直到去年自覺年邁體衰,才交棒給媳婦。即便現今奶奶已過世,但她的聲音卻早已和南投戲院畫上等號。

身為第三代的蔡杰峰認為,南投戲院不只是單純的商業場所,這個「家」有著兩代人努力打拼的堅持與回憶。返鄉後,他本著曾在公關公司就職的經驗,透過網路行銷,希望再造老戲院第二春。

戲院旁的老車庫成了文創咖啡廳,來杯咖啡,逛逛店內陳設的古文物、老照片,看著別人沈浸在既復古又創新的氛圍中,他找了懷念奶奶的最好方式。他將南投戲院的故事,分享到了文化部的「臺灣故事島」網站,透過雲端,保留了他對「家」的情感,也記錄了老戲院曾經風華一時的吉光片羽。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蔡杰峰:奶奶留給我的寶藏3

資料來源:文化部【臺灣故事島】
刊載日期:2014.3.27
引用連結:連結

請點選故事連結,至原始網頁瀏覽「影音檔」與更多「照片」!

故事名稱 / 奶奶的聲音是南投人的記憶
故事編號 / 2014000982
發佈日期 / 2014/02/25

上傳者 / CCY
敘述的主要人物 / 陳彩霞
敘述者 / 蔡杰峰
說故事地點 / 南投縣


20130214 公視晚間新聞 南投戲院宣傳車 "阿嬤聲音"最難忘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 「憶水思源」老照片徵選活動

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 「憶水思源」老照片徵選活動

一、活動目的:

(一)為保護水源、水質及水量於73年劃設臺北水源特定區,該特定區是國內第一個經由都市計畫法設立之水質及水量保護區。集水區面積廣達717平方公里,其範圍涵蓋新北市之新店、烏來、石碇、坪林、雙溪等五區,約佔新北市面積的1/3。內含一座翡翠水庫,目前負責供應大臺北地區500萬人口的民生用水。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負責管理本區水源水質水量之安全,經過這30年來的保育與治理,造就了難能可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及供應大臺北地區水源潔淨與安全無虞。

(二)為記錄臺北水源特定區的水源保育歷史,徵求距今10年以上(民國93年前) 與水源有關的老照片。老照片以臺北水源特定區河川或水庫範圍之水利設施、人文歷史及自然生態等為題材,強調時空背景的變化,主要係為共同見證臺北水源特定區內維持與早期同樣安全與潔淨的水源與自然環境,並留下歷史紀錄,以藉此加強宣導民眾愛惜及珍惜水資源的觀念。

二、主辦單位: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

三、執行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四、徵件對象:
徵求距今10年以上(民國93年前) 與水源有關的老照片。
老照片以臺北水源特定區河川或水庫範圍之水利設施、人文歷史及自然生態等為題材,強調時空背景的變化,即可報名參加徵選。

五、徵件方式:
將老照片重新拍攝或掃瞄(解析度300dpi之JPG或TIF檔格式)後上傳至本活動網站,或以老照片實體郵寄至臺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GIS中心杜雅齡小姐收,聯絡電話04-24516669#708,並註明老照片之主題、攝影者、拍攝背景、日期及地點等說明。老照片不得作任何影像合成或後製處理。

六、收件時間:103年1月28日至103年8月20日止。

七、評選方式:
由主辦單位聘請專家組成評審委員遴選,主辦單位得視參選數量、品質與經費許可情形酌為增減入選作品數量。

八、獎勵辦法:
獲選者將致贈照片使用及典藏獎勵費,分為(1)優選2000元、3名(2)佳作1000元、10名(3)入選500元、20名,參選作品若未達水準,各等級得由評審委員決議從缺。

完整活動內容與參加辦法,請點選下列連結,至原始網頁繼續瀏覽!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
刊載日期:2014.2.13
引用連結:連結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自由時報】魏揚「一佔成名」楊逵文學紀念館參觀人數暴增一倍

楊逵文學紀念館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太陽花學運在行政院「一佔成名」的魏揚,外曾祖父是知名的台灣文學家楊逵,昨天是新化區楊逵文學紀念館在事件爆發後開放首日,參觀人數暴增,為以往的兩倍,壓不扁的玫瑰花著作,以及魏揚母親楊翠的老照片等,都是矚目焦點。

學生佔領行政院,警方強力鎮壓,各界憤慨,檢方質疑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魏揚為事件策動者,向法院聲請羈押,全台關注,而楊逵外曾孫的身分,也讓人再次對因參與社會運動而服刑過的楊逵感到好奇。

週一休館日已有不少人前往,昨天上午開館時間一到,隨即湧入不少參觀民眾。住高雄的陳姓大學生相當敬佩魏揚,專程走訪楊逵文學紀念館,參觀後認為勇氣的DNA應該會遺傳;台南市的李珍芳也跟著男友前來,看到多張楊逵長孫女、魏揚母親楊翠年輕時的老照片,更是雀躍,「楊教授以前好清純」,如獲至寶般地記錄所展示的圖文資料。

新化區公所主任秘書鄭道立表示,楊逵文學紀念館由原地政事務所改建,九十四年底成立,一、二樓的空間是全台唯一的楊逵紀念館,完整呈現楊逵的創作歷程、生平點滴,包含手稿、衣服、老照片等物件。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撰稿記者:吳俊鋒
刊載日期:2014.3.26
引用連結:連結


【2014.03.26】魏揚一"占"成名 楊逵文學館暴紅 -udn tv



台灣人不可不知:楊逵文學紀念館

官方網站:楊逵文學紀念館


楊逵(1906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本名「楊貴」,臺灣著名小說家,出生於台南廳大目降街(今台南市新化區),筆名有「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等,以楊逵為代表筆名,乃1932年發表〈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據說因慕《水滸傳》李逵之孝勇而名之。父楊鼻,母蘇足。

日治時代1909年生於台南新化。1915年進入新化公學校(現新化國小)就讀,1921年畢業,1922年考入台南州立第二中學(現台南一中)。1924年為了深造和抗拒童養媳之婚姻,自主退學,東渡日本內地,1925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在學期間參加勞工運動、政治運動。

1927年返台參加農民運動,起草台灣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宣言而被捕,此後活躍於台灣的社會運動。也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觸怒日本當局,出入牢獄前後十次,共計四十五天。

1934年〈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是台籍作家首次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確立其小說家的地位,同年「台灣文藝」創刊,擔任日文編輯。1945年戰後,創辦「一陽週報」,1946年日文小說集《鵝媽媽出嫁》在台北三省堂出版。

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和葉陶皆被捕入獄,三個月後獲釋。

1948年因起草「和平宣言」,觸怒台灣省主席陳誠,再度被捕,經軍法審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1951年開始在綠島服刑,入獄期間,寫作不輟。

1961年出獄,次年在台中市郊東海大學附近購地定居。1976年國中國文教科書收錄〈壓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是日治時代台灣文學作品編入國文教科書的第一人。1979年《美麗島》雜誌創刊,擔任社務委員,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85年辭世。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楊逵


葉陶(楊逵之妻)
高雄旗後人。古董商葉賜的長女。公學校畢業之後,入臺南教員養成所受訓,1919年在高雄公學校任教。受1921年10月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的影響,自行拆掉裹腳布,提倡女權,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運動。

1927年辭去教職,參加「臺灣農民組合」的農民運動,曾任農民組合婦女部長。在農民運動中認識作家楊逵,後來結為夫妻,結婚前夕,夫婦雙雙被日警逮捕入獄數天。復與楊逵在臺中經營首陽農場。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由於在這事件之中,與楊逵鼓吹農民青年參加抗爭行動,於4月雙雙被捕,入獄4個月。1950年夫婿楊逵因為發表「和平宣言」,被判刑12年,夫婿服刑期間,憑藉己力,種菜賣花,持家育子。1970年8月因心臟病、腎臟病併發去世。

延伸閱讀:臺灣大百科全書【葉陶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許清和阿嬤:萬人助產士 迎接無數的新生命 93歲助產士憶當年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許清和阿嬤:萬人助產士1

許清和阿嬤拿起一封封來自世界各地的卡片,她如數家珍地與我們分享每一張卡片的故事。

現年93歲的許清和女士,年少時於上海中德高級助產士學校就讀,來臺定居後,在臺糖附屬醫院擔任助產士,前後服務了38年之久,滿佈歲月痕跡的那一雙手,迎接過數以萬計的新生命。

會擔任助產士,這和許清和的母親有很大的關係!

出生大陸廣東的她,在家排行老么,備受長輩疼愛,身邊有四個丫嬛伺候,父親娶了二姨太後,母親有感女性必須依附男性的無奈境遇,鼓勵許清和前往上海中德高級助產士學校就讀,希望她習得一技之長,將來可以獨立自主、謀生。

於是許清和到了上海讀書,一念五年,寒暑假也去醫院實習,沒有回過家。28歲那年,母親病逝,許清和飄洋過海來臺灣散心,之後就留在臺灣,在台糖附屬醫院擔任助產士。34歲那年,結識了擔任軍職的丈夫,婚後兩人並無生育,但她雙手接生過的新生兒卻是數以萬計。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許清和阿嬤:萬人助產士2

「以前的人好會生哦!有時一個晚上還要趕場接生3、4個嬰兒!我光聽她們的陣痛就知道誰幾點要生?一個一個按時間排好,還蠻準的!有時剛睡下,又有人來敲門…」不論刮風下雨,家屬著急的敲門聲,喚醒助產士的責任與醫護人員的使命感,不管路途多麼遙遠、黑暗,她形單影隻騎著脚踏車向前衝,也不知道要害怕。她也曾遇過嬰兒臍帶繞頸、一出生沒呼吸的情況,但她都一一順利解決,上萬個新生兒,各個都順產,長大成人……

許清和阿嬤,目前身體硬朗,說起來話來還十分有精神:「以前,光是聖誕節卡片就曾收一兩百張的,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大家都用電腦了,不寫卡片了……但是他們還是會來看我!」說起接生過的小孩,逢年過節還是會來探望她,她開心地笑了,或許小孩能平安成長,就是她人生最大的慰藉吧!

請點選故事連結,至原始網頁瀏覽「影音檔」與更多「照片」!

故事名稱 / 萬人助產士
故事編號 / 2013001717
發佈日期 / 2013/12/26

上傳者 / 執行團隊(南部)
敘述的主要人物 / 向許清和
敘述者 / 向許清和
蒐錄者 / 屏東駐地攝影
說故事地點 / 屏東縣


萬人助產士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戰火餘生的紀錄-女兒送給爸媽結婚60週年的禮物

文化部【臺灣故事島】戰火餘生的紀錄-女兒送給爸媽結婚60週年的禮物

「請問是臺灣故事島客服中心嗎?」臺灣故事島網站開站後不久,客服人員即接獲民眾劉玉小姐的來電:「我父親是黃埔軍校的成員,曾經到緬甸打過仗;母親是政工幹校第一屆的學生,兩人年事已高,我想為他們的年輕歲月留下一些紀錄。」於是,蒐錄團隊到劉府服務,錄下了她父母的故事,也為網站增添了兩筆戰火餘生的人生經歷。

緬甸戰士劉道伉

劉玉的父親-劉道伉老先生,現年96歲,曾參與1942年的緬甸戰役;母親-徐秋華女士,政工幹校畢業後,擔任康樂隊員,倆人在臺灣相識相戀,進而共組家庭,今年是他們的結婚60週年。劉伯伯笑說:「我所分享的小故事(緬甸戰役過程),可做為歷史的見證,絕不虛假,也不誇張!」回想起當時戰況之激烈,對於自己竟能活下來,他感謝上天保佑。

徐秋華女青年從軍報國,從此在臺落地生根

聊起死裡逃生的經驗,母親-徐秋華也有屬於她的故事。有一次康樂隊到臺東服務,回程到花蓮時遇大水,那一整晚,她和同學倆人在河中孤島緊緊抱著,枯等救援,她說:「那次我們死了兩個同學。」與死神擦身而過的經驗還有一次,那時她在金門擔任播報工作,剛好碰到對岸的砲彈攻擊(八二三砲戰前),如果再晚個幾分鐘撤離,那插在播音間牆上的鋼片,可就直接削過她的腦袋了…

女兒的一通電話,讓更多人聽見劉道伉與徐秋華的人生故事,帶領我們走入時光隧道,體驗一段你我都不曾參與的歷史。蒐錄團隊將倆人的影音故事燒錄成光碟,送給劉家,當作他們結縭一甲子的小禮物。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歡迎為人子女的年輕朋友,分享家中長輩的故事,將他們人生的喜怒哀樂都保留在臺灣故事島的網站吧!
請點選故事連結,至原始網頁瀏覽「影音檔」與更多「照片」!

資料來源:文化部【臺灣故事島】
刊載日期:2014.3.3
引用連結:連結



[中視新聞] 徐秋華15歲從軍報國精彩人生故事

故事名稱 / 緬甸戰士劉道伉
故事編號 / 2013001726
發佈日期 / 2013/12/26

上傳者 / 陳國峰
敘述的主要人物 / 劉道伉
敘述者 / 劉道伉
說故事地點 / 臺北市

故事名稱 / 徐秋華女青年從軍報國,從此在臺落地生根
故事編號 / 2013001721
發佈日期 / 2013/12/26

上傳者 / 陳國峰
敘述的主要人物 / 徐秋華
敘述者 / 徐秋華
說故事地點 / 臺北市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寶島回想曲 ~ 周藍萍與四海唱片】台灣本土文化書局有售

【寶島回想曲 ~ 周藍萍與四海唱片】1

周藍萍先生(1926-1971)是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國語流行歌曲作曲家。膾炙人口的〈綠島小夜曲〉、賺人熱淚的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他的作品。

四海唱片公司由廖乾元先生(1926- )創立,是民國50年代最具規模的唱片公司。

周藍萍與廖乾元合作,開啟了臺灣灌錄原創國語流行歌曲的濫觴,二人合作的唱片每每締造數十萬張的銷售天量。

可惜周藍萍英年早逝,四海唱片逐漸淡出巿場,這一段臺灣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大放異采的歲月已不復為人們記憶。

本書運用豐富的照片、文物、剪報資料、訪談成果,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娓娓陳述了周藍萍與四海唱片的傳奇,分析了周藍萍的流行歌曲及電影配樂名作,探究四海出版的各類唱片,也對於周藍萍與四海唱片,成為臺灣外銷輸出的文創軟實力有所著墨。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出版「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

「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封面

六龜林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最早可溯自清末的採樟製腦,到日據時期從事伐木、金雞納及熱帶林業試驗研究,也帶動早期六龜地區的經濟發展。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施欣慧和林文智,與六龜文史工作者吳憶萍小姐合作,透過田野訪談,將資料編輯成冊,藉由老照片來回顧六龜林業歷史的演變。

日據時期的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為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光復後,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接管,成立「第二模範林場」;民國37年,改隸為「高雄山林管理所六龜分所」;民國39年,將有關金雞納事業部分劃歸給林業試驗所,並成立「金雞納試驗場」,承繼金雞納造林生產事業,並涵蓋了針葉樹、竹類、經濟樹種等相關研究;民國53年,金雞納試驗場改稱為「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至民國91年,更名為「六龜研究中心」。

日據時期,六龜事務所之金雞納曬皮場。(擷取自本書,照片提供者:楊源興)

當年因著山林開發,早期的林業生活成為許多六龜耆老的珍貴回憶,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林試所的團隊更覺得紀錄歷史刻不容緩,透過一幅幅珍貴照片,呈現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面貌,佐以簡單的文字說明,讓影像更顯生動。

林業試驗所黃裕星所長表示,此書為六龜林業發展史留下完整的影像紀錄,透過本書的出版,除了讓民眾了解六龜林業發展的脈絡,也向曾經為這片山林奉獻的林業工作者表示敬意,期待日後六龜林業發展能帶給當地居民更多的效益,以回饋社會。

日治時期,遠眺扇平。(擷取自本書,照片提供者:楊源興)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新聞聯絡: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  施欣慧 助理研究員
刊載日期:2014.3.19
引用連結:連結

延伸閱讀:博客來【回憶時光流影:六龜林業老照片集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演義】文壇巨擘 白先勇

【台灣演義】文壇巨擘 白先勇  播出日期:2014.2.16

「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孽子」...
挑戰禁忌的原創小說都是出自白先勇­,
「孽子」更是台灣同志文學的濫觴。
從將軍之子文壇巨擘,到昆曲第一推手。
看「白先勇的文學傳奇」。


2014.02.16【台灣演義】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是臺灣旅美文學家。出生於中華民國廣西省桂林臨桂縣,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白先勇
延伸閱讀:臺灣大百科全書【白先勇
延伸閱讀:博客來【白先勇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台灣演義】台灣街頭運動史


【台灣演義】台灣街頭運動史

政治改革、社會進步,一定要靠街頭運動嗎?
拒馬、水柱、鎮暴車,鎮不住人民怒吼!

街頭運動30年,多少流血衝突,換來台灣民主!



台灣演義:台灣街頭運動史(1/4) 20090517


台灣演義:台灣街頭運動史(2/4) 20090517


台灣演義:台灣街頭運動史(3/4) 20090517


台灣演義:台灣街頭運動史(4/4) 20090517

延伸閱讀:【】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客家電視 HakkaTV】分享你「淡水河岸的時代記憶」

【客家電視 HakkaTV】分享你「淡水河岸的時代記憶」

你對左岸的印象是什麼?
你對右岸的情懷是什麼?
歡迎與我們分享你淡水河岸的時代記憶
就有機會得到iPad mini、「在河左岸」原著小說,或精美的家族樹相框!

活動辦法

1. 投稿期間:「在河左岸」首播期間,自即日起至2014年4月8日止。

2. 投稿步驟:
(1) 於個人FACEBOOK或部落格,以文字(50字以上)或照片、圖畫、影音,分享你對至少十年前的淡水河兩岸的時代記憶,並註明「客家電視年度戲劇」及「在河左岸」字樣。

(2) 閱讀權限請設為「公開」。

(3) 將所分享時代記憶的網頁連結,以留言方式張貼在本活動網頁,小編在確認分享內容後,將回覆「謝謝分享,已經取得抽獎資格囉!你是第OO號參加者!」

(4) 為鼓勵參與,每人最多可投稿五篇(內容不得重覆,超過五篇時即不再計入,但仍歡迎分享)。投稿愈多,得獎機率愈高!

3. 活動獎項:
(1) 記憶總是美好的獎--16G Wi-Fi iPad Mini,投稿每滿20篇即增加1台,最多5台。

(2) 記憶總是難忘的獎--「在河左岸」原著小說,共2份。

(3) 記憶總是溫馨的獎--精美家族樹相框,共20份。

(4) 以上獎項將於4月15日前以亂數抽出並於活動網頁公布,每人限得1份(台),以價高者優先,恕不重覆給獎。

完整活動內容與參加辦法,請點選下列連結,至原始網頁繼續瀏覽!

資料來源:客家電視 HakkaTV
官方網站:連結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公視晚間新聞】白先勇發表新書「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還原白崇禧與228

白先勇發表新書「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作家白先勇,今天特別選在父親__白崇禧,當年來台第一次發表演說的中山堂,發表新書,現場也邀請到了二二八見證人__蕭錦文先生。

在二二八死裡逃生的蕭錦文,已經高齡87歲滿頭花白,他哽咽感謝白崇禧將軍的兒子、作家白先勇。當時二十一歲的他被兩名警察帶走,嚴刑拷打後被判死刑,行刑當天坐上卡車,卻活著被載回警局,後來才知道是一紙命令,讓他多活66年。

==二二八見證人 蕭錦文==
本來是要載去那個刑場 要槍斃的 
才知道白崇禧將軍 (是)救命恩人

民國三十六年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將軍,奉命來台處理二二八事件,他來到中山堂透過廣播演說,發表佈告,指出除煽動暴動之共產黨外,一律從寬免究,讓許多人被釋放與減刑,他的兒子白先勇特地選在同一個地點,發表新書「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還原這段歷史。

==作家 白先勇==
只有全面了解真相 
可能由於了解 可能理解以後 
最後才可能達成諒解 
如果沒有前面了解 
還有許多猜疑 
不可能 不可能最後的諒解

白先勇說父親也許不知道這道命令因此救了多少人,但他知道父親是來「止痛療傷」的,而他寫下這本書,就是希望繼承父親的遺願,在巨大的歷史傷痕中,繼續做止痛療傷的工作。


20140317公視晚間新聞-白先勇發表新書 還原白崇禧與228

資料來源:公視晚間新聞
撰稿記者:林靜梅、莊志成、張國樑
刊載日期:2014.3.17
引用連結:連結



療傷止痛‧二二八關鍵十六天
白崇禧將軍來台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歷史上最慘痛的悲劇,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至今仍未消散。目前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發起,到三月上旬這一段時間。然而對於「白崇禧來台宣慰」這段歷史,卻仍然沒有專門、詳盡的討論。

  ◎白崇禧如何成為來台宣慰的人選?
  ◎這十六天當中,白崇禧作了什麼決定?發生了什麼作用?
  ◎前後期間遭受到什麼樣的困難和阻撓?
  ◎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發展與善後,還有往後的台灣,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國防部長白崇禧上將奉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之命,帶領十餘名隨員,由南京飛抵台北松山機場。他所承擔的使命,是要宣慰「二二八」事件之後,全島六百萬顆惶恐震懼的心靈;他要查明的,是台灣軍政當局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真相;他所面臨的,是躁動不安的局面,和紛亂如麻的善後處置。

從三月十七日飛抵台北,到四月二日返回南京覆命,總共十六天的時間,白崇禧將軍以沉著的態度,明晰的智慧,悲憫的胸襟,為遭受「二二八」重創的台灣民眾止痛療傷。他在重重掣肘之中,查明台灣軍政高層濫施捕殺的真相,並拯救了眾多民眾的性命。

這是一段被隱藏淹沒多年的故事,也是台灣近代歷史上不可不知的關鍵十六天。

收錄二二八見證人、受難家屬最新訪談史料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蒐集湮沒史料,還原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本書抱持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重建白崇禧奉命來台宣慰的前因後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十六天。

本書附錄除了完整收錄與白崇禧宣慰台灣相關的函電、講詞,一字不易,全文照錄之外;為彌補官方檔案之不足,更收進白先勇教授與「二二八」見證人蕭錦文、受難家屬楊照等人的六篇口述訪談,以最新的史料提供讀者來自民間社會庶民記憶的不同觀察角度。

延伸閱讀:博客來【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延伸閱讀:新頭殼【彭孟緝「獨斷專行」 白崇禧嘉許引爭議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聯合報】六龜區公所「起家」老照片集 阿嬤憶出嫁那天

劉武智夫婦結婚近一甲子。 聯合報記者 徐白櫻/攝影

「我21歲嫁來六龜,這張照片是下車時拍的,當年真的很年輕」。78歲劉陳金鳳阿嬤指著書中照片,結婚那天的情景歷歷在目。六龜區公所出版的「起家」一書收集49對老夫妻照片,張張照片都有精彩又動人的故事。

六龜是南橫公路上的重要集散地,在歷史發展軌跡中,六龜先有平埔族原住民,日治時代發展樟腦產業,北部有一群客家腦丁(樟腦工人)南移入住。光復後林務局砍伐林木,許多伐木工人移民六龜,再加上外省老兵與近年的東南亞新移民,六龜文化豐富又多元。

六龜區公所出版老照片集取名為「起家」,書中收集49對70歲以上老夫妻結婚照與家居照片,多數是民國40年到60年間的黑白照。

六龜區長宋貴龍指出,八八風災前出版的第一本老照片集非常受歡迎,這次出版以第二本以結婚切入歷史,藉由婚姻生活描述六龜的產業與族群融合,以故事手法呈現歷史事件。

曾任六龜鄉長的劉武智是其中一對夫妻,共有10張老照片收編書中。劉武智33歲就當鄉長,今年高齡80歲,談起當年治鄉情況,記憶毫不模糊,老照片中有他當年在金門當兵拍的大頭照、民國57年鄉長就職照,以及當年與台灣省主席黃杰的珍貴合照。

結褵57年的妻子劉陳金鳳很健談,一一解說書中6張迎娶照片,言談與互動中看得出感情濃密。家人說,很感謝六龜公所印製老照片,這本書喚醒許多人回憶,也留住美好過往,許多親友爭相索討保存,真的很有意義。

資料來源:聯合報
撰稿記者:徐白櫻
刊載日期:2014.3.16
引用連結:連結

聯合影音網【從結婚照 追尋六龜歷史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黃金博物館」推出「金光閃耀的年代 --- 金、九礦業歷史展」

黃金博物館「金光閃耀的年代 --- 金、九礦業歷史展」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黃金博物館,3月7日(五)推出「金光閃耀的年代---金、九礦業歷史展」。透過典藏地圖、史料、礦業文物與老照片,介紹金瓜石與九份從地名起源、礦業開發到人文景觀的異、同之處。看過展覽的民眾,將會發現金瓜石和九份原來如此大不同。

黃金博物館表示,在歷史記載上,臺灣曾一度與日本並列為東方傳說中的「金銀島」,於16世紀吸引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人等來臺探金。金瓜石與九份也是臺灣島上少數以產金為主,並且成功開採、長期經營的地區。因此金、九兩地,自日據時期至光復後,地方發展便與黃金礦產息息相關。這兩個地方雖同為產金地,也都在日治時期大放異彩,然而金瓜石與九份卻因為經營管理、礦脈條件等因素,逐漸發展出不一樣的礦業與人文景觀。

「金光閃耀的年代---金、九礦業歷史展」分為兩大展示內容,「金水特展室」以回溯金瓜石與九份地區礦業發展軌跡的異同為主,規劃「從砂金發現山金」、「瑞芳鑛山(今九份)與金瓜石鑛山」、「金銅山vs.金礦山」、「金金計較」、「金瓜石·九份比一比」等不同子題,輔以典藏的礦業圖面、臺陽鑛業公司提供的經緯儀與礦業文物、國史館文獻館收藏的臺灣總督府地質調查資料、地質圖、大事紀等等,分析與介紹兩地在發展上的差異。

「金光閃耀的年代-金九礦業歷史展」金水特展室
「煉金樓二樓特展室」則透過影片播放、懷舊故事箱、礦山今昔對照等單元,讓民眾透過影片與影像資料、並動手轉動故事箱,了解金、九礦業起源的點滴小故事。展場以懷舊風格,讓人彷彿穿梭今昔時光流轉中,體會時代與歲月的變遷。看過展覽的介紹,民眾未來不論是造訪九份還是金瓜石,對於眼前的景觀,應該就會有不同的認知。

「金光閃耀的年代-金九礦業歷史展」煉金樓二樓特展室

配合這次的展覽,博物館將另於4、5月時規劃兩場「金金有way」戶外踏查活動,預計3月下旬開放民眾報名參加。「金光閃耀的年代---金、九礦業歷史展」自3月7日起展出至6月29日止,地點在黃金博物館的「金水特展室」及「煉金樓二樓特展室」,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把握難得的機會,前往參觀。

資料來源:黃金博物館
撰稿記者:教育研究組
刊載日期:2014.3.7
引用連結:連結


1030319觀天下新聞08 瑞芳區黃博館礦業歷史展 介紹金瓜石九份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中央日報】台北市文獻會策劃「臺北回想曲」常設展及「西本願寺廣場的前世與今生」特展

張金鶚副市長參觀「西本願寺廣場的前世與今生」特展

傳承臺北市文史命脈的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日前進駐西本願寺廣場,15日上午正式舉行新址開幕典禮,並特別策劃「臺北回想曲」常設展及「西本願寺廣場的前世與今生」特展作為喬遷獻禮,以豐富的史料與照片,完整呈現台北人還很陌生的「西本願寺廣場」這塊重要的城市拼圖。

臺北市副市長張金鶚、文化局長劉維公、文獻會副主委莊永明、詹素貞執秘、前主任委員鄭美華、歷任文獻會執行祕書,市議員、文史學者專家,文獻機關首長、台北市主要宮廟負責人及多位文獻會志工都出席了這場盛會。 

臺北市文獻會是臺北市的珍貴資產,自民國41年成立迄今已逾一甲子,見證並紀錄臺北市蓬勃發展之歷程,但本身卻已搬過7次家。文化局劉維公致詞時表示,很欣慰爭取讓文獻會終於有自己的家了,這代表全新的開始,從只是辦公空間變成場館的營運管理者,未來的文獻會會扛下這個地區的發展責仼,成為萬華區的驕傲。被賦予更多任務的文獻會,希望大家給予更多的支持。 

同樣表達祝賀與期許的張金鶚副巿長表示,掌理台北巿文史命脈的文獻會進駐西本願寺廣場的古蹟群,特別有意義;文獻通常只是過去的紀録,如何將歷史與現代結合,就是歷史走向生活。

台灣文史專家同時也是台北市文獻會副主委的莊永明表示,對西本願寺的最深記憶是這裡在台灣光復後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前身)短期進駐,他那時曾來這裡訪問合唱團團長呂泉生;除了感謝大家對文獻會的支持外,莊永明循例高歌「台北市歌」,在場來賓也高聲唱和「台北,台北,我們的台北!」,場面熱烈溫馨。 

目前西本願寺廣場內有四處古蹟及歷史建築均已修復再利用,風華再現蛻變重生。古樸的鐘樓、吸睛的紅磚屋、木造日式建築及本堂歷史建築錯落在綠意盎然公園裡。由於掌理台北歷史文獻史料的台北市文獻會進駐,可預期它將會是個永遠蘊藏最多故事,大家樂於造訪的知性廣場! 

「臺北回想曲」常設展 

常設展設於本堂內的主廊道上,文獻會特別挑選出珍貴典藏,許多是首次亮相,利用影像、音樂、文字透過臺北地景、臺北時光、臺北摩登初體驗等三大主題展示。

「臺北地景」是以3公尺長的1935年「大臺北鳥瞰圖」作為主圖像,搭配台北重要地標的老照片及明信片,藉由今昔照片的對照時代變化。

「臺北時光」單元展示著文獻會典藏之前輩攝影家鄧南光、張才、李釣綸及李火增的作品,透過影像看見1930至1950年代的臺北街景及風土民情。

「臺北摩登初體驗」則是利用1920至1940年代的典藏文物進行主題展示,以放映機、留聲機、裁縫機帶出各主題的故事。參訪者可從當時臺北人的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等面向,感受到昔時臺北受到西風及和風影響下,開始了摩登生活的初體驗。

常設展「臺北回想曲」透過前輩攝影大師的典藏影像,
喚起大家許多美好回憶,貴賓們笑談憶往。

「西本願寺廣場的前世與今生」特展 

日據初期,日本佛教團體隨著軍隊來台進行佈教,主要工作是對從軍的士官兵給予精神撫卹、士氣鼓舞、照護傷兵、及處理陣亡士兵的超渡法事等。之後,各宗派開始在台成立佈教所,展開對在台日人與台灣人的佈教工作。1896年真宗本願寺派在台北成立最早的佈教所,後因信徒人數急速擴張,購地往現今廣場附近發展。 

「西本願寺的前世與今生」特展共分為「西本願寺廣場變遷史」、「西本願寺建築群」、「西門日本寺廟V.S艋舺臺灣廟宇」、「西門町的故事」、「中華路一段174 號」等五大主題。

「西本願寺廣場變遷史」以時間年代線為主軸,空間用途變化為橫軸,輔以大事紀的故事箱,呈現西本願寺廣場從1901年至2014的變遷,讓參觀者可快速地對西本願寺的歷史有所瞭解。

「西本願寺建築群」包含「本堂」、「御廟所」、「樹心會館」、「鐘樓」、「輪番所」、「庫裡」、「山門」等建築,展場所在的樹心會館是因兒玉源太郎總督的賜匾『樹心佛地』而得名,主要提供作為舉辦演講、葬禮等活動的集會場所。建築本體為磚結構與西式木屋架構,窗戶採用西式的「上下式拉窗」,又稱「比重錘窗」,窗戶上下開啟時,不需固定就得以停留在任何位置,非常特別。 

為了增加展覽的趣味性及互動性,特別規劃有「描建築」、「併建築」、「蓋建築」等三大主題。「描建築」:民眾可將西本願寺建築群的輪廓描繪在特製的描圖紙上;「併建築」:透過觸控螢幕,併出西本願寺建築;「蓋建築」則是將西本願寺建築的線圖製成章戳,民眾可將章戳印蓋在展覽手冊上。 

圖文並茂的「西本願寺廣場的前世與今生」特展,讓參訪者個個看得聚精會神。

展場裡的互動展示「描建築」,相當吸引大小市民拿筆嘗依圖勾勒。

「西本願寺廣場的前世與今生」特展於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展出,展期至5/4。
開放時間 10:00〜17,週二至週日(週一休館),
西本願寺廣場位於中華路一段174-2號;
更多相關資訊請上臺北市文獻會官網 www.chr.taipei.gov.tw, 
洽詢電話 02-2311-5355。 

●西本願寺廣場小檔案 

西本願寺廣場昔照對照--臺大圖書館提供
(出處--1935,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開教史)

西本願寺廣場日據初期即為西本願寺所在地,西本願寺是瞭解台灣日本佛寺建築及佈教發展的重要實例,也是戰後都市發展一個代表性的歷史場域。臺灣光復後先是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前身)短期進駐、大陸軍眷群居西本願寺基地形成中華新村、後又有中華理教總會進駐。民國64年西本願寺遭祝融燒毀;隨著中華路鐵路地下化,中華商場的消失,民國93年配合都市計畫更新劃為廣場用地,隔年進行地上物拆除期間樹心會館發生火災;民國95年,公告西本願寺樹心會館及鐘樓為古蹟,輪番所及本堂、御廟所、參道遺跡等為歷史建築,文化局著手進行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後交由公園處進行修復工程,工程於去年6月完工,廣場7月對外開放。修復後的西本願寺廣場已蛻變成為優雅開闊的公園廣場空間。今年3月文獻會及其所典藏的蒐藏品進駐古蹟本堂後,曾經頹敗多年重獲新生的建築群隨之蛻變成收藏臺北市歷史記憶的所在。 

資料來源:中央日報
撰稿記者:陳淑娟
刊載日期:2014.3.15
引用連結:連結

修復後的西本願寺,蛻變成為優雅開闊的公園廣場,提供休閒遊憩。
聯合報記者 楊正海/翻攝

延伸閱讀:聯合報【北市西本願寺 鐘樓、磚屋風華再現

1932年落成的臺灣別院本堂

臺北別院時期

右上可見西本願寺高聳的屋頂(1961年攝影)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西本願寺(台北市)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自由時報】「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逝世 享壽98歲

2013年醫師節時,王金河為自己的銅像揭幕的畫面
(資料照,記者楊金城攝)

「台灣烏腳病之父」美譽的王金河昨(13)日於台北病逝,享壽98歲。消息傳回故鄉台南北門,故鄉的民眾都感到不捨。

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在去年醫師節時,因有感於王金河對烏腳病和地方民眾的醫療奉獻,特地在他的故鄉北門設立銅像,當時王金河還親自出席活動,為自己的銅像揭幕致詞。而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在王金河退休後,將金河診所改名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希望能讓遊客了解王金河的貢獻。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表示,王金河用愛和耐心照料醫治「烏腳病」患者,醫生娘毛碧梅女士體恤貧苦患者,時常為病患準備三餐,夫妻倆因此被尊稱為「烏腳病患的父母」

過去,王金河照護烏腳病患的故事,曾改編電影劇本「一隻鳥仔哮啾啾」,而這部電影也獲得1988年金馬獎觀眾票選第一名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刊載日期:2014.3.14
引用連結:連結



20140315 公視晚間新聞 "烏腳病之父"王金河 98高齡病逝台大


王金河(1916年4月23日-2014年3月13日)台灣著名醫生,有「台灣烏腳病之父」之稱,台灣台南縣北門鄉(今台南市北門區)人。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畢業後,赴日就讀明治學院大學中學部,後進入東京醫科大學學醫。畢業後回到台南,開設「憐憫之門」診療所,免費為鄉民治病,為烏腳病貢獻一生。

2011年,王金河獲得母校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王金河曾獲終身醫療奉獻獎和台南市卓越市民。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王金河
延伸閱讀: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王金河夫婦



【台灣演義】烏腳苦難記

危難的年代見證台灣人的精神!
60年前南台灣爆發「烏腳病」,原因不明,舉世束手無策,卻有人挺身而出為病患奮鬥。
《烏腳苦難記》看孫理蓮宣教士、謝緯醫師、王金河醫師和醫療團隊如何無私奉獻。


2013.03.31【台灣演義】烏腳苦難記



官方網站: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的正門

烏腳病,又稱分屍病,為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其中又以八掌溪下游南北兩岸的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縣學甲鎮、北門鄉(今臺南市學甲區、北門區)等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烏腳病
延伸閱讀:臺灣大百科全書【烏腳病
延伸閱讀:博客來【烏腳病




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

『一隻鳥仔哮啾啾』是導演張志勇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於1997年韓國濟州島亞太影展勇奪最佳影片獎及和平貢獻獎本,本以為觀看之後會和台灣其它草根性電影痛調太近,嗅味會漸感疲乏,不料本身的感動和細緻的體察並沒有隨著量多流失,觀影過後仍是芫爾黯然纏夾著難分的苦楚,慢沉抑鬱咸集在我心湖劃下的陣陣龐大漣漪,就如同後期的「沙河悲歌」表達的強烈旨意一樣──早期社會小人物面對現實的悲戚感和對命運的無助感。無論隱顯悲喜,我總是偏好啜飲草根底層人民的生活樣態,影像有無限的可能性,尤其是透過電影感染攪動地更厲害,而這一部電影帶給我的就是擺脫不了的深厚無助感。

電影是根據五十年代台南鹽村村民罹患烏腳病的真實故事改編攝製而成,主軸以祖孫之間的情誼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悲涼,阿鐘仔因為沒錢,仍有孝心希望買一條魚給生病的祖父吃,所以跑去賣糖果當馬騎給小孩子玩,腳因跪地拖磨破皮流血,在學校也因沒錢遭到校長老師欺負,不能上課只能去掃廁所,因沒錢去海邊挖私有蛤蜊而被追趕,最後奔到海邊頭漸漸沉沒結束他的一生。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阿鐘仔的喪禮上,阿公用棒子打他的棺木說「下輩子學聰明點」!這一切的苦彷彿伴隨著阿公的那一棒漸薄也淡矣,浮生若夢般終將逝去,這種被逼到絕境的現實加諸在小孩阿鐘仔的身上是無助的戲謔。

電影彷彿是記憶的貯存器,重現台灣早期生活的情景,我們都知道現代自來水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電影中出現富有人裝水籠頭這樣大條的事,當時頓時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早期醫療設備不足,這種腳黑的病無可治療,自然轉向尋求宗教倫迴解釋,所以劇中阿西嬸才會嚷嚷說「壞人才會得病」這樣民智未開的說法。諸如唱歌仔戲的野台戲的正經面和隔壁大跳豔舞的情色面,二個相鄰舞台彼此競爭來號召吸引客人的場景,頓時將我拉回到幼時鄉下廟會熱鬧的記憶空間,相識的熟悉感投射很難去訴說,只能說很親切。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沙河悲歌和這一部電影皆出現唐美雲這一位硬底子演員,她在劇中都是扮演援助者(她對阿鐘仔很好)的角色並且和她所擅長的本業歌仔戲切身相關。

電影中連帶影射讓很多村民鋸斷腳的烏腳病就是因為長期喝井水的關係,大目仔喃喃自語地拿著手上的收成品蛤蜊說「每一串都這樣,誰說沒毒的」鏡頭帶出的意義是嚎啕的巨大控訴,早期為求經濟發展政府和企業一手遮天有恃無恐地汙染台灣美麗環境,浩劫的沿續導致沿海地層下陷海岸流失等,發展在各種名目掩示下為所欲為,生吞活剝結果如今失去太多再也很難挽救了。

資料來源:台灣咁仔店 台灣電影院
引用連結:連結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臺師大圖書館「三月迎春 四月望雨-紀念臺灣歌謠之父 鄧雨賢先生」特展

「三月迎春 四月望雨-紀念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先生」特展

「三月迎春四月望雨-紀念臺灣歌謠之父 鄧雨賢先生」特展,從3月11日到31日在師大圖書館一樓,展出鄧雨賢音樂手稿等珍貴文物。3月11日特展開幕當天,不但用古早留聲機播放罕見的蟲膠唱片,師大音樂系師生還將透過巴洛克、爵士等不同風格,詮釋經典樂章「四季紅」、「望春風」,以現代音符向鄧雨賢老師致敬。

今年是鄧雨賢先生逝世70週年,他生前創作「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膾炙人口的歌謠,四首曲子也各取字首取名「四月望雨」,讓他享有臺灣歌謠之父的美譽,也被喻為「臺灣佛斯特」。

師大校長張國恩表示,成立68年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是培育國內音樂師資及人才的搖籃,為感念鄧雨賢對臺灣音樂界的貢獻,師大亞洲流行音樂辦公室和圖書館合辦特展,透過他的嫡孫鄧泰超提供珍貴文獻,希望讓一代音樂人的風範得以留存。

望春風傳唱80年 師大重新詮釋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當著少年家……」1933年,鄧雨賢先生發表一曲「望春風」紅遍臺灣大街小巷,溫柔婉約的曲調,道出懷春少女期待愛情的苦悶,又困於少女的矜持,無法對意中人表達濃濃的情意。

如今,唱片收藏家徐登芳醫師將透過古早留聲機,播放80年前問市的首版蟲膠唱片,讓「望春風」原音再現,而師大音樂系教授李和莆教授也重新編曲,透過八部人聲無伴奏合唱,以爵士風格歌聲,讓大學生唱出當年的少女情懷,他並改編「四季紅」,以巴洛克風味的弦樂八重奏,重新詮釋鄧雨賢歌謠魅力。鄧雨賢音樂協會音樂總監華佩,也以長笛表演鄧雨賢先生作品

特展深入淺出 介紹鄧雨賢一生

為了傳承臺灣歌謠之父的創作精神與對土地的情感,師大從3月11日起至31日止,師大圖書館一樓將會擺設鄧雨賢先生銅像、畫像及創作時期的「古倫美亞留聲機」,以及珍貴的鄧雨賢手稿、蟲膠唱片、畢業紀念冊、老照片、履歷表及所用書籍等,展示文物搭配多媒體紀錄片,以及提供深入淺出的樂曲導讀,讓民眾深入認識鄧雨賢先生的生平故事。

另外,3月12日10時在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將舉辦特展座談會,邀請鄧雨賢嫡孫、「臺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鄧泰超、協會音樂總監華佩、留聲機收藏家徐登芳醫生,由音樂系教授李和莆主持,和您一起訴說「四月望雨」的動人故事。

鄧泰超說,國內現存的「1930–1940年代鄧雨賢蟲膠唱片」數量非常稀少,蟲膠唱片取自東南亞蟲膠蟲吐出的分泌物製成,易碎難保存,每播1次就要更換新的唱針,非常珍貴。

國內唱過「望春風」的歌手,除了日治時期的首唱版外,還包括鄧麗君、翁倩玉、鳳飛飛、李靜美、陳芬蘭、陳雷、陶喆、齊秦等知名男女歌手,都曾演唱過,另有合唱版、電音版、R&B節奏藍調版,至少錄製發行過66個版本,連兩岸的樂團也曾把「望春風」改編為交響樂曲演出,在華人樂壇地位屹立不搖。

「三月迎春 四月望雨-紀念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先生」特展貴賓合影

鄧雨賢嫡孫鄧泰超先生(中)為師大張國恩校長(左一)介紹其祖父的生平。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撰稿記者:社教系105顏千惠
刊載日期:2014.3.11
引用連結:連結

1020311 紀念臺灣民謠之父鄧雨賢開幕 展出珍貴手稿


鄧雨賢
鄧雨賢(1906年7月21日-1944年6月11日),臺灣桃園縣平鎮(龍潭)客家人,台灣作曲家,畢生創作有50餘曲,其中又為《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最為聞名,這四首被人合稱為『四月望雨』。1942年,以唐崎夜雨作為筆名;同年,改為日本名東田曉雨,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台灣民謠之父。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鄧雨賢
延伸閱讀:臺灣大百科全書【鄧雨賢
延伸閱讀:博客來【鄧雨賢
延伸閱讀:桃園縣政府文化局【鄧雨賢數位博物館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國立臺灣圖書館「思想,重慶南路」特展

「思想,重慶南路」特展

臺北市的重慶南路是一條政經樞紐之路,也是一條充滿故事的道路。

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除了各時期街道名稱的轉變顯示了政治思維的流轉之外,更有趣的是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八○年代間,重慶南路書店林立,盛產文字與思想,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

本次「思想,重慶南路」特展由本館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共同舉辦,103 年 3 月 12 日至 4 月 27 日在本館一樓臺灣歷史走廊展出,歡迎讀者透過本特展,一同重溫重慶南路的故事。

重慶南路是戰後臺灣圖書出版流通最重要的區域,老字號的臺灣商務印書館、隨政府遷臺的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由臺人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當時最好的文星書店等,都匯聚在這裡。

此外,騎樓下書報攤的文學刊物、詩集、黨外雜誌、暢銷查禁品,以及二樓咖啡館裡的人文薈萃等,共同造就了重慶南路的盛景,重慶南路就是一條集結書與愛書人的思想之道。

此外,本館為全國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典藏不同時期的重要出版品,近年來積極推動異業合作,提升圖書館服務品質;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除了維運數位化成果與技術系統之開發外,也進行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及創意演繹。期待透過本特展,讓讀者享受不同的閱讀樂趣。 

活動名稱:「思想,重慶南路」特展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 / 一樓 / 臺灣歷史走廊
詳細地址: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 近捷運永安市場站
連絡電話:02-2652-5277
活動期間:2014年3月12日 至 4月27日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9:00 ~ 晚上21: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發稿單位:企劃推廣組
刊載日期:2014.3.10
引用連結:連結

)
思想重慶南路特展台圖館0312揭幕短片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重慶南路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花蓮縣文化局推出「花蓮在地文學作家圖像 永遠的花蓮─文學家楊牧」資料展

「花蓮在地文學作家圖像 永遠的花蓮─文學家楊牧」資料展(更生日報)

花蓮縣文化局日前於圖書館展出「花蓮在地文學作家圖像資-楊牧」資料展。文化局局長陳淑美表示,辦理此展的目的,是為讓民眾認識花蓮在地文學作家並鼓勵閱讀其作品,一方面讓大家透過文學的各種形式與角度認識不同面向的花蓮,也希望藉此改善閱讀風氣,陶冶民眾性情並提升文化素養。 

楊牧(1940-),台灣花蓮縣人,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還同時擅長翻譯和評論的學者作家,早期的楊牧深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經過留美的洗禮,開始對社會的關注,1972年(32歲)的以前筆名為葉珊,1972年(32歲)後,更改筆名為楊牧。可以看作是純粹的浪漫情懷與兼含人文關懷的分水嶺,隨著筆名的更改,楊牧的寫作風格也就此有了轉折,他在創新中呈現對藝術的執著與追尋,也再理論思維中紀錄實驗歷程與心得。幾十年來,他創作不斷,也獲獎無數,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紐約曼華語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展出期間至2014年5月31日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來。

「花蓮在地文學作家圖像 永遠的花蓮─文學家楊牧」資料展2

活動地點: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
詳細地址:花蓮市文復路6號
連絡電話:03-8227121
活動期間:2014年3月4日 至 5月3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資料來源:花蓮縣文化局
刊載日期:2014.3.4
引用連結:連結

延伸閱讀:更生日報【看著作照片手稿 進入楊牧文學世界

楊牧,本名王靖獻
楊牧(1940年9月6日-),本名王靖獻,台灣花蓮縣人,台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楊牧
延伸閱讀:臺灣大百科全書【楊牧
延伸閱讀:博客來【楊牧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東森新聞】獨家曝光! 83年前KANO 奮戰新聞畫面

【東森新聞】獨家曝光! 83年前KANO 奮戰新聞畫面

電影KANO大賣,喚起了台灣人的棒球精神,也讓人 探究日據時期的棒球史。東森新聞找到了83年前的新聞畫面,雖然僅有短短幾秒,但也足以感受當年決賽的真實盛況。

電影KANO熱血大賣,讓那場遙遠年代發生在甲子園黑土上的壯烈戰役重新被記憶,這是83年前日本NHK電視台的新聞畫面,報導的內容正是當年那場由嘉農出戰中京商的決賽,看台座無虛席滿滿塞了5萬5千人,但可惜的是年代久遠,實在很難分辨影中人,唯一的線索就是那一戰嘉農慘遭完封,因此這位奔回本壘得分的跑者,應該是中京商的選手,於是鎮守本壘自然就是嘉農主戰捕手,戰後改名為藍德和的原住民選手東和一。

許多看完電影的球迷感慨,若不是吳明捷手指受傷,嘉農鐵定奪冠,但事實上中京商也不是省油的燈,打從1931年擊敗嘉農起奪下了甲子園空前絕後的「三連霸」,而這位代表全體選手宣誓的衛冕軍主將就是壓制嘉農的投手吉田正男。

但追索的過程,電影情節與真實歷史的落差也一一被檢視,他是當年嘉農游擊手上松耕一的兒子陳冠年,6號就拿出收藏的黑白文獻,要替老爸討個公道,陳冠年說這是當年決賽的紀錄,父親上松耕一在第8局擊出安打之後,第9局根本沒機會上場打擊,又怎麼會在關鍵時刻被三振,但這份紀錄也引起質疑,例如左側書寫的日期是8月15號,但決賽是在8月21號進行,同時也有其他文獻顯示上松耕一當天是在第1局敲出安打,而非第8局,資料誰對誰錯,有待進一步考證。

資料來源:東森新聞
刊載日期:2014.3.7
引用連結:連結


【東森新聞】獨家曝光! 83年前KANO 奮戰新聞畫面

嘉農於甲子園最後一役的打擊紀錄表,
清楚說明上松耕一與吳明捷在第九局根本沒有上場打擊。
陳冠年提供

上松耕一、投手吳明捷與東和一當年在甲子園合照。陳冠年提供

延伸閱讀:蘋果日報【「不存在的九局」 KANO後代批作假


小時候的照片在哪裡?掃描數位化了嗎?
請讓「5元相片掃描館」來代勞!
http://5dollarscan.blogspot.tw/2011/02/5_25.html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